——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喜迎10年芳华
题记:
十年之前
从这里成长确定的方向
一直以来风雨再大都不曾迷茫
只因为那些凝结的梦想
十年之后
你给我坚强向世界闯荡
曾经的努力与奋斗刻在我心脏
只要有呼吸就不会遗忘
——改编陈奕迅《十年》
前言:
一所以“成都七中”命名的学校,从一开始就注定她的不平凡——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她是时代与教育的宠儿,因为她恰好诞生并成长于2003年到2013年这波澜壮阔的中国教育变革10年间。
2003年,成都七中勇担社会教育责任,扩大自身优质教育资源,提出“再造一所成都七中”的办学追求,催化了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的创建和发轫,拉开了全体七中实验人教育梦想的壮阔大幕。当岁月悄然转动不息的车轮,当太阳热情点燃炽烈的火焰,当生命之树绽放出智慧的花朵,七中实验学校迎来了10年芳华。没有时尚的喧腾,没有豪华的场面,学校保持着一贯的安宁与平静。然而,分明有一种声音响彻校园上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人!”这个奋斗目标一直是回荡在七中实验这片热土上的最强音,成为学校传承七中百年教育精髓、推行素质教育的巨大精神动力。今天,再一次踏进这片校园,满眼是绽放出万物灵性与师生生命蕴含相融后的花朵,舒展成一幅充满成都七中实验人“精、气、神、韵”的美丽画卷。
这是一个有灵魂的学校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学校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知的堆积。它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学校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就不称其为有灵魂的学校。”
七中实验建校伊始就秉承百年七中“三体”“三力”“三气”的教育体系,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人”为教育目标,这样的理念为学校铸就了灵魂,明确了方向。10年来,七中实验学校遵循并发展成都七中的教育精髓,走出了一条“品牌发展、品 质提升”的办学之路。同时还不断加强与深化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注重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与校本课程个性化的开发,既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标,又充分彰显 出自身的课程实施特色。学校在严格按照国家教学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前提下,积极开设内容丰富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对课程多样性、个性化的选择需求。其 次,学校注重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针对学校和学生的特点与优势,挖掘教学资源,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同时,学校在校本课程个性化开发方面也做出积极的尝试。 把“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作为突破口,从学校传统、教师特长、学生需求三方面考虑,确定特色主题。学校围绕各学科校本课程精心组织各项活动和竞赛,积极创 造条件,设计各种有益的主题教育活动,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为学生的个性张扬、特长发展搭建舞台,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
时针指向2013年,面对下一轮10年 发展,七中实验人有了新的奋斗目标:继承七中“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三体”(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新三体”(主 体更加积极、集体更加和谐、个体显现特长)教育思想。落实“三个坚持”(坚持创建学校文化特色、构建和谐生态学校的发展方向不动摇;坚持“培养具有中国灵 魂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人”的培养目标不动摇;坚持“抓服务、讲实效、促发展”的工作原则不动摇)。并全力推行“以学定教、聚焦课堂改革”,以深化教育改 革,提升教学质量。
桃李不言,自有风雨话沧桑。七中实验不辱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利用民办学校的独特优势,不仅在教学实践中硕果累累,更显示出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劲动力。她抢抓机遇,推进课改、铸造校魂;她尊师重教,智慧为用、锻造师魂;她以生为本,教学相长、塑造生魂。10年 栉风沐雨,她没有迷失自身的方向与追求,没有沉醉于稍有成绩就要张扬的功利之中。她明白有灵魂的教育就是继承七中传统,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差异,实 施个性教育,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多元发展。她更明白有灵魂的学校不仅着眼于孩子今天的教育,更应该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基础,不只是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成 功”,更应该关注走上社会后的发展,关注他们潜藏于灵魂深处的情感态度与意志品质,引领他们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空间,探索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名校之名,在于名师;名师之道,在于品位。而一所有灵魂的学校不仅充满爱与智慧,她的教师团队也有共同文化和信念目标。
七中实验建校以来,一直 以七中干部领导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七中的教师直接编入主事序列,七中退休及在职教师,大批在此任职,两校活动尽力协调安排,使之能尽数交叉参与。这种对教 育高度负责的态度,使七中实验“七中的一切尽在其中”的要旨能够得到落实。学校在践行过程中把奉献、责任、忠诚、合作、开放、诚信、超越作为品质(师德) 的统一性原则。
在教学质量管理上,成都七中本部派出主要学科的骨干老师到七中实验学校执教把关;成都七中的各业务处室、各学科优秀教师全方位、全程介入七中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两校在教学资源、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方面实现一体化,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在教师培养上,学校把严 格管理和悉心指导结合起来,采用“老带新”、“熟带生”、“转转课”、“集体备课”等方式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采用“跟踪课”、“代题研修”、担任“把关 教师”等方式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聘请特级教师和丰富经验的老教师担任教育教学顾问,全面承担指导中青年教师的工作。
七中实验的教师是真诚 的。他们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一生幸福”为宗旨,认真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力求达到课堂要求。从最差的学生抓起,有反思和改进能力,有研究和反思的 习惯。很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衡量放在每个教师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行动上,如爱孩子,亲和力,宽容、细致等方面。因此,重视教师内在的专业素养的提升,重视 教师本身内涵的积淀,是学校打造师资队伍的重点。
七中实验的教师是睿智 的。他们在追求升学率的同时,更注重营造和保护教育生态,不会盲目去追求升学率而破坏教育生态。他们更多的去用现代教育理念思考问题,用“回归原点”的教 育思想去思考学生的未来,思考学校的发展,把个人及学校的理想,建立在冷静与韧性的统一,理智与行动的统一之上,充分彰显出学校在管理教育、教学上的智 慧。
七中实验的教师是谦和 的,他们善于培养师生情。师是主导,生是主体,而情是维系两者的一根红线。它模糊了传统的师生概念,鲜活了素质教育的灵魂,简单而又质朴,生动而又亲切。 他们思考如何给学生提供符合共同价值观的、不同的、多元化的发展渠道,给学生一个彰显个性的平台,让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校能找到自 己的归宿。学校环境就应该是一个包容学生、接纳学生、培育学生的文化场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名言被雕刻在成都七中实验学校一面墙上整整10年依然鲜艳夺目,分分秒秒激励着这里的“园丁”们,牢记自己的职责与使命。这个光荣的梦想与追求,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感召和引领全体七中实验人卓力前行、奋发进取的思想旗幡。
你是我生命的一束光
“青春似一场疼痛的绽放,梦想则让我们跋山涉水、披星戴月。七中实验的三年学习生活宛如一米阳光,透过生命的罅隙让我温暖至今。”这是学校高2006届学生王轶凡(原中科院院士的研究生,现美国田纳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深情告白。和他一起毕业的同学当中,不少人在世界排名前30位的学校读研读博,读研究生的人数接近50%,其它学生都找到非常理想的工作。七中实验带给他们的不仅是学业上的成就,更教会他们开创未来的能力,使他们行进在人生路上底气十足。
走进七中实验,清新宜人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的学生着统一的校服,如同一棵棵向上伸展的小白杨,充满了向上的力量。女生,齐耳短发或扎起的马尾;男生,前不过眉,后不过耳。在他们身上找不到任何的装饰物,因为自信的面孔、得体的举止、青春的朝气就是他们最好的饰品。
厚德积蓄底气。小胜在 智,大胜在德。七中实验人深谙其理,以德行在活动中自然养成为德育的最好目标,以实现自我教育为德育的最高追求。七中实验创办伊始,就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让特色校园文化显于物质文化、寓于制度文化、融于精神文化。这里的每条路、每栋楼、每块坪都有自己的名字,通过“染”和“体”的教育,让学生感动和接受;通过“晓”和“疏”的教育,让学生理解和认知;通过“堵”和“导”的教育,让学生习惯和行动。
博才吸纳底气。学生的博才源于有效教学。“以 学定教”是七中实验学校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龄段认知水 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 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最优化的发展,找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力成就底气。每一位七 中实验学子都有着一股子精气神,坚持强健体魄、锤炼意志。每天早上学生们都要练习长跑,每天的课间操都以《中国功夫》或《男儿当自强》的雄壮旋律伴随跑操 和大课间操。在七中实验流行着这样的校园语言: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要相信自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我要依靠自己;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要征服自 己;情商决定成败,我是自己的太阳,我要做最好的自己……
10年 逝水如斯,淡漠多少往事。而那段镌刻于心灵深处的岁月却清晰如昨,那些闪亮的日子依然弥漫在生命的脉管里,滋润着激情涌动的灵魂。七中实验学校这片滋养他 们成长的土地不仅承载着他们对于梦想的追求与渴望,更成为他们启程向远方进发的永恒港湾,指引着他们未来发展的方向。那在春天花影涌动的濯池湖,在夏季激 情四溢的运动场,在秋日铺满黄叶的院士路,在冬季洒满暖阳的智慧之门……都延续进这些孩子们大学的岁月里,更沉淀在他们的心底。点点滴滴化为盛开在生命中 的阳光,熠熠生辉,引人回望。当他们再次踏上新的人生路程抬头仰望蓝天之时,会发现正是那份追逐阳光的执著让彼此的青春变得丰盈,让人生的画卷有了绝美的 风光。
采写 陈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