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情境合理地运用在教学中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小学部     何晓梅
摘要
《数 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 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段结论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在进 行教学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实际,在生活中教会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则为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提供了很好的蓝 本,它一改以往的理论讲授形式,而是把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放在一个引发学生思维、引起学习动机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在各种生活情境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对数学产生持久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
敲门砖 情境合理运用
正文:
德 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的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 部吸收了。联系到我们的教学,我想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出活力和美感。实践证明,把知识融 于生活,把生活融于学习中,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更自觉。
下面简单谈谈我在使用新教材时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用好教材的主题图
教 材中设计了大量活泼生动的"情境图".这些图画的风格和色彩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富有情趣,给枯燥的数学融入了生活的气息,同时也为教师设计教学提供了丰 富的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探 索活动。在新教材中,绚丽多彩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的情境图无处不在,它们图画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使 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也变得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备课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如何有效利用好“主题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
1、首先要吃透教材,体会意图。
众 所周知,教材是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加以精选和编制的,它是知识、文化、教育、教学发展到社会某一时期的精华结晶,它有知识的完备性、 示范典型性、教育人的功能,所以教师要想利用好教材资源,首先是在课标的引领下吃透教材,而主题图是教材有机组成部分,如果随意冷落它、忽视它,教学必然 会受影响。
“圆 的认识”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材就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呈现了两个观察与思考的活动,教材主题图一呈现了在生 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圆,主题图二呈现了套圈游戏,哪种方式更公平的情境,在初次教学时,由于对教材的解读不够,忽视了主题图所呈现的本身的涵义,仅仅从感 知上去引导学生观察,而没有体会到主题图的意图,没有从根本上去理解到主题图呈现的本身的意义,使在后面教学圆的特征时让学生接受起来很吃力。基于这样的 反思,在第二次教学时,首先把学生引入到圆的感知上后,为更好的利用主题图二套圈游戏的本身意义上,通过让学生实际的操作,在图上连一连,使学生真正明确 套圈时需要每人到小旗标志(圆心)的距离相等,也就是站成圆形就能实现游戏的公平性。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感受到圆的本质特征及圆与正方形的不同,结合具体 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
2、适当模拟实际情境,变静态呈现为动态演示。
作为教材,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只能看图、用图、讲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将主题图用实物或创设一个相应的情境,学生能更快进入学习的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能清楚的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这几个概念。教学时我用刀垂直切土豆,切出平面让学生摸一摸,谈谈感受,并告诉学生这就是面。然后将切出的平面朝下,再垂直地切一刀,拿出其中的一块,看一看有几个面?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部位,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教师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将某一平面朝下,垂直两平面再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看一看有几个面?几条棱?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部位,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教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不但能让学生清楚的认识面、棱和顶点,还能激发学生的继续学习的兴趣。变我“要我学”为“我要学”。
3、扩充主题图适当对比,变单一情境为复合情境。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完全可以把生活中相近的、相反的、有联系的、有对比的情境扩充进来,变单一情境为复合情境,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我们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内容单靠教师费尽口舌去讲解,学生很难理解。
“立 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这些体积单位是学生很难掌握的,五年级学生由于初次接触到立体图形,还没有建立这样的概念。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 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学生容易熟记,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学生因为没有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一个空间概念,单位往往容易填错。为了让学生能深切感受到 立体的空间大小,教学时通过拼摆100个1立方厘米的方块学具,然后让学生感知它的大小,再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想象10个这么大的就是1立方分米;在感知1 立方米有多大时,我让学生4人一组想办法围成了一个1立方米大的一个空间,如有的学生伸出双臂围成1立方米大的空间,有的学生用几张桌子围成了1立方米大 的空间等,这样学生真切的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虽然这要花上不少的时间,但是在这种变单一的情景为复合的情景下,学生对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 有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学习与体验,同时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对主题图的使用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思想品德教育等内容,理解其意义和它的价值所在,使其以最佳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新课程主张数学的学习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情境创设要关切学生的现实生活,注意融合学生宝贵的经历体验,善于从学生鲜活、真实的日常生事件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丰富资源。
如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买文具》:教材安排了一组小面额人民币换算的情境图,虽然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也能获得“1=10角,1=10的结论。如果直接让学生了解1元=10角,1角=10分 这个结论,但是这样做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把人民币的认识作为单纯的知识来进行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缺乏动作的 支持与体验,知识是被动地接受的。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情境图的提示,创设了一个兑换人民币的游戏情境:课前教师给各组准备了若干张不同面值的小面额人民 币,课上让学生根据平常积累的生活经验,小组内尝试将大面值的人民币与小面值的人民币进行互换,并交流为什么这样换,让学生充分感知1元可以换成25角、52角……等方法,最后通过汇报总结,得出结论1元=10角。这时学生兴趣高涨,因为他们有了充分的活动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教师通过组织兑换人民币的活动,使学生的智力技能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并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活动转化,从而顺利地学会了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进行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的互换。
三、要注意所创设情境的真实性。
根 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也意味着学习情境具有真实性,其中所包含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只有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 弄明白知识的价值。如果仅仅对知识进行转化,或者仅仅对真实的生活场景给予简单虚拟,就很可能设置一些虚设的问题,从而削减学习情境应有的功能。要根据需 要,将知识融入到情境之中,能让学生轻松接受的,我们不要为了情境而情境。
如 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老师的新买的房子准备装修,有一个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帮助 老师解决(出示客厅和餐厅的平面图),要为这个客厅和餐厅铺上地砖,需要多少地砖?直接把学生引入到要算这个房间的面积,引入到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学生也 兴趣盎然的思考出各种的计算的方法来了。应该说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得还不错。正在高兴之时,一学生特地来问道:老师,你家真的买房子了吗?一下子我意识 到,情境设置的真实性多么的重要呀。
可见,教学情境的使用和再创造,将会是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同时也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实践证明,把知识融于生活,把生活融于学习中,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更有趣、更轻松。
办学目标:建设成为省内顶尖、国内一流的高品质、示范性民办学校。 价值追求:创造最适宜师生发展的教育。 培养目标: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人。 育人体系:“五自立人”生长教育。 德育模式:“五成”生长德育。 教师发展:基于教育现场的校本研修策略。
冠城教育二维码
学校VR全景二维码
学校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Baidu
map